打溫泉井的施工風險較高,但通過一系列科學合理的措施,這些風險是可以得到有效規避的。以下是一些規避打溫泉井施工風險的方法:
一、詳細研究當地水文地質條件
研究地形地貌:地形和地貌條件決定了地下水的補給、徑流和排泄條件,同時也控制了巖石的風化,影響了地下水的豐枯變化。在低洼地形或有利于集水的地形更容易成井,但需注意避免泥質巖石為主的區域,這些區域地下水條件往往不佳。
研究巖石的富水性:巖石按成因可分為火成巖、變質巖、沉積巖三大類。脆性巖石及石灰巖等可溶性巖石更容易成井,因為這些巖石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容易形成裂縫,有利于地下水的儲存和流動。
研究巖石的斷裂發育:斷層破碎帶附近的裂縫更為發育,傾斜巖石比水平巖石更容易形成裂縫。因此,在打井前應對目標區域進行詳細的物探,確定裂縫發育情況,為打井提供科學依據。
二、選擇適合的物探方法
目前物探方法主要是電法勘探,包括人工電場法和自然電場法。具體的方法有復式電法測井、高密度電法測井、垂直電法測深對稱剖面法、聯合剖面法、激發基法等。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干擾因素,必須因地制宜地選擇。通過物探可以初步確定含水層的位置、深度和厚度,為打井提供準確的目標區域。
三、嚴格把控掘井過程
確定井口位置和直徑:根據物探結果和地形地貌條件,確定井口位置。井口直徑一般為30厘米左右,這個尺寸可以確保井壁的穩定性和井內水流的順暢。
控制掘井深度:掘井深度應根據含水層的位置和深度來確定。過淺可能導致水量不足,過深則可能增加施工難度和成本。因此,在掘井過程中應實時監測井內情況,及時調整掘井深度。
確保施工質量:掘井過程中應確保施工質量,避免井壁坍塌、井內污染等問題。同時,應做好井口保護措施,防止人員墜落和井內雜物進入。
四、做好測水和采礦準備
測水:掘井出水后,需要進行溫度、水量和微量元素等指標的檢測。溫度需達到25攝氏度以上,水量需穩定且滿足使用需求,微量元素需符合標準。這些指標的檢測可以確保溫泉水的質量和安全性。
采礦:在申請到采礦證后,國土資源部門會在溫泉出水口安裝水表,以便檢測出水量和水平面。同時,應做好采礦規劃和管理工作,防止過度開采導致地下水枯竭。
五、加強安全管理
制定安全管理制度: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,明確施工人員的安全職責和操作規范。同時,應定期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,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。
加強現場監管:在施工過程中,應加強對現場的監管和管理,及時發現并糾正安全隱患。同時,應做好施工記錄和資料整理工作,為后續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。
綜上所述,規避打溫泉井的施工風險需要從研究水文地質條件、選擇適合的物探方法、嚴格把控掘井過程、做好測水和采礦準備以及加強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。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,可以確保打溫泉井的施工過程安全且質量可靠。